甲午战争简介 甲午战争简介文章

时间:2023-04-23 03:14/span> 作者:tiger 分类: 经验 浏览:7594 评论:0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拥有国际视野是相当重要的。甲午战争期间,清廷始终将关注点放在国内,殊不知此时的日本已牢牢把控国际舆情,借助外国媒体做足了表面工作。

中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向前线派出随军记者一千一百多人,《朝日新闻》和《中央新闻》两家媒体派出的记者最多。战争持续了一个月后,日本方面便批准了西方媒体随军采访的许可,让114名西方记者来到前线见证历史。

日本人为什么派如此多的记者去前线?还准许外国媒体进行采访呢?难道日本方面希望各媒体能够如实地记录这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吗?

绝非如此。

西方记者来到前线后,所观察到的都是日方希望他们看到的内容,比如:日本军医为清军提供医疗服务、释放清军战俘、以军礼送还丁汝昌灵柩等。

在此期间,为了操纵媒体,日本方面甚至不惜发动金钱攻势。

日本驻英国大使青木周藏在呈送国内的文件中提到:“在很久之前,我已经与《泰晤士报》报社取得联系,并尝试将英国政府拉拢到我们一方,希望上级能寄送一些政治上和私人上的额外经费。”

而现存的日本文献中,亦记录了日方收买国外媒体的细节。当时,日本人要求英国中央通讯社发布一则新闻,这则新闻是有偿的,日方总共支付英国中央通讯社两千日元。相比之下,路透社发布的有偿新闻价格更贵,一则高达六百英镑。

相比之下,清廷对舆情方面的重视程度远不及日本,甚至,可以说清廷的表现十分茫然。

在战争打响后,不少西方媒体与清廷进行交涉,希望能派记者随军采访。前面我们提到了,即便这些西方记者不来,日本人也要主动邀请。清廷获得了与西方媒体打交道的机会,然而,清政府却与外国媒体划清界限,禁止外国人随军采访。

有两名西方记者在前线采访日军时,因误入清军的阵地,还被清军斩首示众。这一丑闻被曝光后,引发一系列的外交风波,清政府立即陷入被动。日本外交官活跃于舆情中,为本国造势。然而,清政府却对此兴致缺缺。该时期的《泰晤士报》、《纽约时报》中,出现了许多日本官方或个人提供的“真实”资料,但却没有任何中国官方或个人主动提供这些信息。

那么,既然清政府对外部媒体不感兴趣,清廷又是如何运营内部媒体的呢?

事实证明,清朝国内媒体经常出现报道不实的情况,国际形象也因此一落千丈,甚至,引发了一系列令人无语的笑话。

众所周知,在牙山之战中清军大败。但在8月16日刊印的《点石斋画报》里,却将这场失败描述成大胜。后来的平壤之战,清军再次败给日军,然而,守将叶志超瞒报军情,称此战大捷。一时间,清国内部媒体一片叫好声。

这些不实报道,经过国外媒体披露后,立即成为国际上的笑柄。可以说,清政府给外国人的印象是极其恶劣的,直到旅顺大屠杀期间,中国媒体报道了这起惨无人道的事件,可大多数外国人居然不相信这是事实。

1894年七月,日本海军击沉了英国的高升号商船。这起事件使英国举国震动,英国人集体声讨日本人对国际公理的漠视,军方亦请求对日本展开军事行动。在这起外交风波中,日本及时派大使与英国方面进行交涉,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在此期间,日本海军紧锣密鼓地销毁证据,对事实进行歪曲。为了改变舆情走向,日本聘请权威专家重新“解读”了这起事件。

可以说,不论是外交、公关还是法律方面的工作,日本人都做得十分到位。随着八月三日《泰晤士报》刊印了剑桥大学教授韦斯特来克、牛津大学教授胡兰德的文章,舆论导向被直接扭转。靠专家的野蛮辩护,日本海军从施暴者变成了自卫者,国际方面均认定日本军舰击沉高升号是合规的,反而高升号要承担全部责任。

日本人始终让国际舆论保持在对本国有利的一面,清政府却没有这方面的国际视野。虽然,清朝国内的媒体始终在对日本进行声讨,但声讨的范围仅仅局限于国内。清政府认为公理正义都在自己一方,天真地认为欧美列强会对日本兴师问罪,但结果自然是自讨苦吃。

参考资料:

【《中日甲午战争》、《甲午战争时期点石斋画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