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的近义词 究竟反义词二年级
2月23日的卫健委新闻发布会上,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表示:
如果从疫情本身的特点来看,可以说这个疫情已经基本结束,但不能说它是完全的结束。现在的感染在我们国家来看,还是处在零星的、局部性的散发状态(http://t.cn/A6CqO78l)。
2月20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疫情分析则显示:
新冠感染者虽然已大幅降低,但是仍然每天新增5000例以上(http://t.cn/A6Cq0Fr5)。
那么,【每日新增5000例】的情况下,能说是【疫情基本结束】么?判断标准是什么?
其实,疫情是否结束,这不可能有精确标准,但可以横向参照,用其他传染病做比较,就能大致理解这个模糊但存在的标准了。
新冠从今年1月起恢复乙类传染病管理,之前是乙类但按甲类管理。2022年的传染病年报尚未公布,我们就看2021年的数据。
2021年,全国乙类传染病发病数报告为273万例,前三位分别是病毒性肝炎(123万例),肺结核(64万例)和梅毒(48万例)。
今年,作为乙类传染病的新冠如果平均每天5000例,且没有变异株导致爆发流行捣乱的话,那么一年就是183万例,虽然比甲乙丙丁戊五种病毒性肝炎的总和还高了60万例,但还是在一个数量级上。
如果大家没有察觉到周边的病毒性肝炎算疫情,那么“新冠疫情基本结束”这句话没毛病。
从大概率来说,新冠将一直在乙类传染病发病的榜首位置,除非有新传染病暴发来取代它。
http://t.cn/A6CqOiK0
看完乙类再看丙类。
2021年全国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351万例,前三位分别是手足口病(135万例),其他感染性腹泻病(133万例)和流感(67万例)。新冠183万例也是远远超过了手足口病。
我国从2004年开始公布法定传染病数据。年报告发病数最高的是2019年的流感354万例,其次是2014年的手足口病278万例。手足口病在那以后就逐年下降,2021年为126万例,2022年月报合计只有69万例。
流感报告存在大起大落。2018年只有不到77万例,2019年就猛增到354万例,翻了4.6倍。2020年又戏剧性地降到了114万例,2021年再降到67万例。2022年的年报尚未发布,如果以月报流感发病数累计,又会上窜到247万例。
这样看来,在所有法定传染病里能超越新冠大概只有丙类的流感了。
流感一般每年冬春季有一波高峰,春夏季在南方地区可能也有一波小高峰,此所谓流感疫情,波动在每年100万~300万例之间。
如果你平时连流感疫情都没有太大感觉,那就没必要担心比流感报告发病数低的新冠疫情啦。
当然,传染病肯定多多少少存在漏报。
手足口病本来就是一个以症状命名的传染病,症状非常容易识别,与其他疾病不会混淆。任何医生仅凭肉眼观察就能临床诊断,所以漏报的情况少。
手足口病很典型,流感和新冠互分不清
流感和新冠,与手足口病很不一样。
这两货从症状上根本无法区分,甚至与无需报告的普通感冒也没法区分,必须病原学检测才能确诊。
设想一下:一个发热咳嗽患者去医院就诊,医生能怎么做?
如果不做病原学检测,那么报流感不对,报新冠也不对,大概率就是诊断为:感冒或支气管炎啥的,不报传染病。
如果做病原学检测,很可能需要患者花钱。然而检测结果并非立等可取,所以对于当前处置病情也没有意义。医生虽然可以根据检测结果确定病原体,准确报告传染病,但这毕竟是多了一桩琐事,属于自找麻烦。
省事点,不好么?做病原学检测,对患者和医生反而不利。这种情况下,医生很可能只是对症治疗开点药就算了,不求把病因搞明白,患者也没有这种付费搞明白病因的需求。
这样的情况推广到全国,很可能就是大量流感/新冠患者在就诊时不做病原学检测,无法报告到传染病监测系统里去。
我国有554家流感监测点医院,负责流感和新冠的病原学监测,但只占中国全部医院的1.5%。就算这些监测点医院能病原学诊断所有疑似病例,将其上报为流感或新冠病例,也只是全部感染者里的一小部分。
不管如何,今后新冠和流感算是捆绑在一起了。两种疫情究竟如何,都是流感监测点医院的病原学监测结果最权威。
北京疾控中心发布最新疫情周报显示:2月13日-2月19日,报告病例数排名第一的是流感,超过了新冠。
国家流感中心的2023年第7周的流感周报也显示:本周南、北方省份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继续上升。南北省份的流感样病例比例,均比上周增加了20%,但比2020-2022年同期低了不少。
http://ivdc.chinacdc.cn/cnic/zyzx/lgzb/
大家可以看到,国家流感中心的流感监测周报的内容已经相当完善,且起始于2011年第31周,坚持到现在。
流感只是一种丙类传染病,尚且投入大量资源去建立全国监测网络、十年如一日地分析研判,那么作为年发病数不太可能低于100万的乙类传染病新冠呢?是否应该享受比流感更高规格的待遇才对呢?
陶医生预测,基于流感监测网络的新冠监测周报在路上了。有了可靠持续的监测,我们才能对新冠疫情有更准确的把握,这是科学防控的前提。
值得提醒的是:2022年12月的法定传染病月报,未能像以往每个月那样展示新冠感染人数,希望在整理后的年报中能得到纠正,这同样是科学防控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