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主人公是谁 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

时间:2023-04-22 13:56/span> 作者:tiger 分类: 经验 浏览:4340 评论:0

《三国演义》剧照

郭嘉对曹操说:刘备刚到徐州,人心还不安定,主公如果率军亲征,肯定会取胜。

于是,曹操亲率20万军马,分五路杀向徐州。袁绍不肯出兵救助刘备,无奈之下,刘备只能硬着头皮准备迎战。

张飞被打败逃往芒山。刘备被打败之后,逃去河北,投靠袁绍去了。

曹操占领小沛之后,又围攻徐州。简雍、糜竺知道守不住,出城逃走了。

这些人都跑路了,只剩关羽还在下邳。大军压境,关羽坚守不出。

夏侯惇命人大骂关羽,关羽大怒,出城与夏侯惇交战。结果,追了夏侯惇二十里之后,发觉中计了,可是为时已晚。曹军把关羽团团围住。

张辽来劝关羽暂时投降曹操,关羽提了三个条件,曹操答应这三个条件后,关羽便投降了曹操。

《三国演义》剧照

关羽请两个嫂子坐上马车,亲自护送去了许都。夜里休息时,曹操有意安排关羽和两个嫂子住同一个房间,但曹操在门外站了一夜。曹操给关羽一座宅院,关羽让嫂子们住内院,自己住外院。曹操送给关羽侍女,关羽也让她们服侍两个嫂子了。

曹操送关羽新锦袍,关羽把新锦袍穿里面,外面还是穿着旧锦袍。关羽说:穿着旧锦袍就好像见到了兄长刘备。

曹操又把吕布的赤兔马送给了关羽,关羽大喜。曹操疑惑:以前送你东西也没有见你这样子呀。关羽说:有了赤兔马,一旦有了兄长的消息,我就可以更快地回到兄长身边。曹操有些后悔。

《三国演义》剧照

曹操发现关羽并没有打算久留下来的意思,于是派张辽去打探一番。关羽感慨地说:我深知曹公对我情深意厚,但我深受刘将军厚恩,曾发誓与他同生共死,我决不会背叛他。我不会留在此地,等我立下大功,报答了曹公的恩情之后,必定要离开这里的。

曹操深知关羽一定会离开自己,对其赏赐就更为厚重。关羽杀颜良诛文丑,立了大功之后,把曹操赏赐的钱物等全部包裹好,留下一封书信告别曹操,然后就带着两个嫂子赶往袁绍军营投奔刘备去了。

这就是有名的“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典故。《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有记载。

《三国演义》剧照

到这里,想必大家都有两个疑惑:

第一个疑惑。

《三国演义》里有很多忠义之士,比如:白门楼吕布殒命时,陈宫被曹操抓住时,自己走向刑台;关羽水淹七军时,周仓活捉庞德,庞德誓死不降,最后被杀。

有读者看到“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故事,会有疑惑:关羽素来忠烈,为何投降了曹操呢?张辽对关羽的劝告很有道理,对关羽有所触动。为此,我归纳了5个原因。

1、没有助刘备完成心愿,实属不忠不义。

与刘备、张飞三人桃园结义,共图大事。刘备正是用人之际,自己如果死去了,不能赴汤蹈火,不能辅助刘备成就大业,也是不忠不义。

2、没有照顾好刘备家眷,不能因为失职留下污点。

刘备把家眷托付给了自己,自己去赴死,倒是有了忠义的气节,可是,诸位嫂嫂被欺负了,甚至人身安全都成了问题,那可怎么办?况且,刘备尚且没有子嗣,辜负刘备的重托,也是不忠不义。

3、匡扶汉室是自己的毕生追求,心愿未成,心有不甘。

当时,天下大乱,纷争不断,正是匡扶汉室的大好时机,同时也为了百姓苍生,“出师未捷身先死”,还没有建功立业就轻易赴死,既不忠不义,也心有不甘,死不瞑目。

4、立功报答恩情,两相抵消,就不会留存遗憾。

假若投降了,当然要感谢曹操的不杀之恩。但是与刘备结义在先,也曾誓言: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即使曹操对自己再有恩情,也不能违背誓言,也不能背叛刘备。投降之后,一定立下大功,报答恩德。

5、有言在先,只投降皇帝,不会有损忠义的本色。

关羽有言在先,投降的条件之一就是:向皇帝投降,而不是向曹操投降。对天下的所有人,也算是有了交待。

曹操有恩于关羽,关羽也深知曹操对他的恩情。但是,曹操从来都没有赢得过关羽的心,想来这是曹操永远也无法抹平的缺憾,也是曹操一生的痛点。

第二个疑惑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故事,有没有歌颂曹操呢?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视蜀汉政权为正统,明显的拥刘反曹,导致曹操奸诈的形象妇孺皆知。但是,始终无法否认曹操爱才、惜才。

曹操平叛青州叛乱时,就开始招贤纳士,就是因为曹操爱惜人才的胸怀,一些名士武将纷纷慕名而来,甘愿投到曹操麾下。

早在关羽温酒斩华雄之时,曹操便青睐关羽,极欲渴望关羽能为己所用,为己效命。

曹操与关羽达成投降协议之后,不但真心对待关羽,而且,关羽离开曹营寻找刘备的时候,曹操并没有食言和爽约,心中虽有不舍,但是与一些心胸狭窄的人相比,曹操光明磊落,坦坦荡荡!

“身在曹营心在汉”这段佳话广为流传,曹操功不可没,没有曹操的“配合”,也无法成就关羽的形象。没有曹操的豁达,关羽不可能全身而退。所以,这段故事如果说顺便歌颂了曹操一点儿也不为过。

罗贯中在这部分着墨很多,对关羽的美化毋庸置疑。同时,也褒扬了刘备重情义,对兄弟的深切情意和人格魅力。自己的兄弟冒着极大的风险,千里迢迢回归,有这样的兄弟,一生还会有什么遗憾呢?

这个典故,也是警示。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

一、用人不善的潜在危险

曹操纳贤的意愿,奈何关羽瞧不上他。再多的诚意也感化不了。该走的时候人家还是走了。

有的公司不惜重金“挖墙脚”,请来了“大神”。事实上,涉及企业文化、运营体制、内部人际等诸多因素,效果不是太理想,公司的发展并没有因此走上快车道。其实,最佳的方案仍是培训内部员工,从内部员工提拔干部。

二、关于接班人的设计

中国的家族企业,生存周期并不是很长。新时代以来,更年轻的一代渴望自由,都有自己崭新的追求。

有的年轻人,学识丰富,能力卓越,都有自己心仪的兴趣,往往在钻研的领域造诣颇深,对于家族企业并没有意愿去经营。

不少家族企业就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或者强行安排下一代继承,这其实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毫无益处。在公司解决了生存这个基本问题之后,就要及早制定公司的长远发展战略和后备人才的培养。

三、整体局势下的最佳结果

关羽离开曹操,其实对于曹操、刘备、关羽而言都是最好的结果。

在单位里,表现优异、业绩出色的员工,必定会引起其他同事的羡慕和嫉妒,既保护优秀员工,又维护公司内部的良好氛围,是企业管理者无法逃避的话题。

打造公司行之有效的运营管理机制,在公司内部既良性竞争,但同时又保有积极、融洽的合作精神,那么公司的发展大有可为。这些体现的可是管理者的智慧。

四、打造有凝聚力的金牌团队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可以迸发出巨大的能力,团结可以创造奇迹。

现代社会,缺乏诚信,物欲横流,到处充斥着诱惑,怎样把大伙拧成一根绳子,打造有凝聚力的金牌团队,培育忠诚度,杜绝“身在曹营心在汉”发生在自己身上,是现实的问题。这不仅仅牵涉物质激励政策和手段,还有“以人为本”的实质精神,这是对管理者的最大考验。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愿一切都遂人心愿!

(文:原创。图片是《三国演义》剧照,来源于网络,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