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献血者日 6.14世界献血者日主题
生命,因为血液的流动而得以延续。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用滚烫的热血,挽救了素未谋面的生命,他们就是无偿献血者。今天是6月14日,第19个世界献血者日,今年的活动口号是“献血是一种团结行为。加入我们,拯救生命”。无偿献血是生命的接力,每一位无偿献血者都令人尊敬。
亲切的“献血哥”
无偿献血是他的终身事业
“无偿献血工作我干了30多年,也爱了30多年,我为这份事业而自豪。我会乐此不疲,继续坚持,继续努力。”广东省韶关市中心血站退休干部李慧文说。
30多年间,他累计无偿献血430多次、16万毫升;他身体力行,参与无偿献血志愿服务达3万多个小时,带动了一大批无偿献血志愿者;他著书立说,主持和参与科研课题,带头宣讲千余次,被人们称为“献血哥”。
李慧文在献血。受访者供图
1989年,李慧文从医院调到韶关市中心血站工作。当第一次看到体检合格的献血者挤在采血室门口却不敢献血时,他深深地感到推动无偿献血工作的重要性。此后,李慧文坚持每年定期无偿献血,每隔三个月就无偿捐献一次400毫升全血;有了单采血小板后,他又定时捐献单采血小板,从最初每年捐献12次,到后来一年捐献单采血小板24次,30多年无间断。
为广泛宣传献血,李慧文刻苦钻研业务,结合自己的献血感受向身边的人宣传献血和血液科学知识。他先后撰写并发表科普类文章300多篇,与本职工作相关的论文70多篇,出版著作、编著和译著20多卷本,累计300多万字,带动了一大批无偿献血者和献血志愿者。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即将退休的李慧文,挺身而出,3次主动请缨,2次带队承担起采集新冠肺炎康复者血浆以及一线采供血工作。他说:“献血救人,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我们得把它做好。虽然我已经退休了,但我会继续做无偿献血的宣传,为我国的无偿献血事业发挥余热。”
移动的“熊猫血库”
90后姑娘的无偿献血故事
据了解,在我国,拥有Rh阴性血型的人仅占0.34%,这一血型因稀有而被称为“熊猫血”。“当得知我是稀有血型,我觉得这是上天馈赠的一份礼物。我想把这份礼物、这份爱,传递出去。”90后姑娘侯晓珂说。
侯晓珂。受访者供图
侯晓珂开始义务献血,始于一条短信。2017年,她刚到湖北省武汉市一家公司工作,在一次义务献血后,收到了一条署名为沈剑的陌生人短信。原来,沈剑是武汉市稀有血型爱心之家的负责人,想邀请她成为长期的献血志愿者。
成为志愿者后,侯晓珂积极主动献血。短短5年来,她累计献出9900毫升Rh阴性血。只要一到献血间隔期就会去献血,接到电话也会毫不犹豫冲到血液中心,侯晓珂俨然成为一座移动的“熊猫血库”。
她的父母起初很担心:献血次数多了,会不会影响健康?“爸爸,你在医院工作,那些救命的血也有很多是别人献的。别人能献,我肯定也没问题啊!”侯晓珂这样安慰家人。
除了家人的理解,同事的支持也让侯晓珂非常感动。去年1月,因为一次紧急献血,她的请假不仅立刻得到批准,而且还受到了单位的表扬,同事纷纷点赞。这些年,侯晓珂获得了不少荣誉,更结识了很多朋友,他们同是稀有血型的爱心人士,大家一起分享献血经历,互相鼓励。
暖心的“坚持姐”
让献血变成生活的一部分
今年45岁的李华是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一家公司的职员。她性格开朗,热心公益,从2002年起开始参加无偿献血,已坚持20年。回想起第一次献血的场景,她记忆犹新。
2002年,看到家附近超市门口的献血车,李华没多想,抱着孩子就走进了无偿献血队伍。当时的她对无偿献血了解并不多,只知道自己可以通过献血这种方式来帮助有需要的人。
这次经历让“无偿献血”的“种子”埋进了李华心里,此后每一年,她都坚持献血,“既然对身体没有伤害,为什么不帮帮别人?”
李华。江西省红十字会供图
了解到患白血病等血液病的病人需要定期输血小板后,李华又开始无偿捐献血小板。“我每次献两个单位血小板都需要大概两小时。”那时候,她每次献血需要早上六点出发,到宜春市做完检查就到中午了,中途不能上厕所,李华表示,“耐心等待可以换来治病救人的机会,这一切都值得。”
“父母和丈夫怕献血对身体有影响,一开始不同意我参加。”对于家人的不理解,李华耐心地对他们讲解无偿献血的作用,“当他们看到我献血后的精神气色都挺好,也开始慢慢接受并认同了我的做法。”
多年来,李华收获了数本无偿献血证、全国无偿献血奉献金奖荣誉证书等。她用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身边的人们,父母、同事也纷纷参与到无偿献血中。
血液,是生命之源,是人间传递真情的红色纽带。无偿献血者们捐献血液以挽救他人的生命,他们平凡而又伟大,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作者:周静圆
来源: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