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发的我不回 群发打扰了怎样歉意句子
今天是大年初四,想必有很多人都会出门拎着礼盒,串亲访友去拜年吧,也有可能有些朋友因为忙碌,会打电话或者发短信微信给亲友拜年,那么我们就来读一首应景的讲拜年的诗,看看古人对拜年这件事是怎么看的呢。
拜 年
- 明·文征明 -
不求见面惟通谒
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
世情嫌简不嫌虚
为奔忙赋闲,让生活有诗,欢迎踏上时间诗旅。刚才轶伦为大家朗诵的是明代大画家文征明写的《拜年》,他写道:现在的人啊,不再讲究亲自上门拜年见一面,只是通过拜帖来问候,我家里一早便堆满了各种拜年的隆重名贴。我也随大流向他人投送名贴,如今的人们只会嫌弃礼数简慢,而从来不会嫌弃这实际是一种虚礼,根本都没有诚意。
这首诗里,我想唯一需要多解释一下的,就是“名纸朝来满弊庐”的“名纸”,也就是所谓的名帖,这是时代发展出来的一种新的拜年方式,正常来讲,“拜年”原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磕头、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遇有同辈好友,也要互相当面施礼道贺。
因为亲友的数目总是很多的,过年的时候甚至平时不怎么往来的亲戚们也都要互相之间串串门,加上古代交通不发达,登门拜访又不像现在那么便利,这拜年便常常是让人忙得不亦乐乎。所以在宋朝之后,就发展出名帖拜年的方式,尤其是官员,因为他们交际广阔,对于耗费精力及时间,关系不那么密切的朋友,往往只叫仆人拿着名帖去对方家里拜年,致以问候。而作为主人,也会在自己门前贴上红纸袋,用来盛放名帖,称为接福。文征明的《拜年》一诗就记述了古人的这一风俗。
不过从文征明的诗可以看出来,“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他对名帖这一方式,是持批评态度的,他觉得是虚头巴脑的东西,但如果人家给你递了名帖你不回递,那人家还会觉得你慢待了对方,根本不会有人在意这样的方式是否敷衍和没有诚意。说起这个,我觉得它就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群发微信拜年了。
不知道你会不会在大年三十的时候收到这样的微信:“我怕三十晚上的祝福太多,你会看不到我的问候...”,我有一个朋友就是如此,每年都会在除夕夜给我发这个一看就是群发的微信,而且,每年内容都一样,我猜他可能专门存了这条信息,有一次居然还把我的名字写成了另外一个人。。。有一年我终于庆幸没有在除夕夜收到他的那条内容雷打不动的群发微信了,结果在初一的时候收到这条:“我怕初一早上的鞭炮太响,你会听不到我的祝福...”
说实话我很反感这种群发拜年微信,但转念一想,人家毕竟还想着给我群发一个,没有忽略我的存在呢,好歹也动了动手指,有着几许善意在其中,所以没有办法对它视而不见,更不能对发这种微信的人予以抱怨,我要是不回复一个谢谢,他还会怪我不懂礼数。。。所以真是挺烦人的。歌手郝云比我要更直接一些,他写了一首歌,叫做《群发的我不回》,他是这么唱的:原来你这是群发的信息,你竟然还忘了修改后缀。我顿时觉得过年索然无味,就好像喝了一碗温白开水。
关于这件事,我也问过周围的朋友,这样的遭遇和收到群发拜年微信时的烦人心情,还真不是我一人。其实你仔细看,这种信息往往写得都还是文采飞扬,大吉大利,那么为什么它反而招人反感呢?我想原因还是今天这首诗里说的“世情嫌简不嫌虚”,因为哪怕内容说的再漂亮,它都没有诚意,不走心,没有一点真心实意的温度。看来啊,时间流转几百年,科技发展到现代,变换的东西可以说是千千万万,但人性的虚假和敷衍,真的是拉钩上吊一百年都不变。
那么我们进一步问,为什么群发信息让人觉得没有诚意,是在虚假地敷衍对方呢?因为,真正真诚而重要的感情和人际关系恰恰就在于:我们对于彼此,都是特别的,我们曾经拥有或者正在打造一段属于彼此的独家记忆,而这,是群发信息完全无法给予的。这也是为什么,当你看重的人,给你发来一段群发信息的时候,你会受伤,因为这说明,在他心目中,你泯然众人,并没有什么特别,就是一个复制粘贴流程里的几十人或者几百人之一而已。
所以,话说到这里,结论就很清楚了,如果一个人对你来说不重要,本来就没必要浪费宝贵的时间给他做任何形式的拜年,你给他朋友圈的过年照片点点赞也就足够了,也不至于像群发信息那样起反效果。如果这个人很重要,当然最好的是约出来一起聚聚,或者去登门拜访,不行就打个电话拜年,热乎地聊聊,这都显示出你的重视程度,也会在千遍一律的微信拜年里脱颖而出,在对方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如果实在没有条件当面或者电话拜年,发微信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但请千万不要复制粘贴,至于怎么写,我觉得就像刚才说的那样,既然他很重要,就请用心地写出属于你和对方的独家记忆,诚心地写下对方的名字,送上你的祝福,也就足够了,至于文笔好不好,写得是否煽情,其实根本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