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净戒是指 佛门戒律三聚净戒是指

时间:2023-04-16 02:54/span> 作者:tiger 分类: 经验 浏览:7118 评论:0

摘自《觉群》2017年第2期

蕅益智旭大师(1599-1655)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净土宗第九代祖师。吴县(江苏苏州)木渎人,俗姓钟,名际明,字蕅益,号“八不道人”。父亲持白衣大悲咒,梦见观音大士送子而生智旭。师少以圣学自任,曾著书数千言辟佛。一次,阅读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深受感染,于是焚烧自己所着辟佛论著。二十岁时,因读《地藏经》,遂发出世之志,每天虔诚念诵阿弥陀佛名号。

天启元年,师时年二十四岁,跟从憨山弟子雪岭禅师剃度,改名智旭。同年,师听一法师讲经,忽发疑情,用心参究,豁然有悟,遂即到吴江闭关。在闭关期间罹患重病,开始专心求生净土。疾病好转之后,遂结坛持《往生咒》七日。说偈云:

“稽首无量寿,拔业障根本,观世音势至,海众菩萨僧。我迷本智光,妄堕轮回苦。旷劫不暂停,无救无归趣。劣得此人身,仍遭劫浊乱。虽复预僧伦,未入法流水。目击法轮坏,欲挽力未能。良由无始世,不植胜善根。今以决定心,求生极乐土。乘我本誓船,广度沉沦众。我若不往生,不能满所愿。是故于娑婆,毕定应舍离。犹如被溺人,先求疾到岸,乃以方便力,悉拯暴流人。我以至诚心,深心回向心,燃臂香三炷,结一七净坛,专持往生咒,惟除食睡时。以此功德力,求决生安养。我若退初心,不向西方者,宁即堕泥犁,令疾生改悔。誓不恋人天,及以无为处。仰愿大威神,力无畏不共,三宝无边德,加被智旭等,折伏使不退,摄受令增长。”

师二十六岁受菩萨戒,翌年遍阅律藏。三十岁时,依道友雪航法师之请,于龙居寺讲律。后至金陵,深切体察宗门之流弊,自此决意弘律。三十二岁,欲注《梵网经》,作四阄于佛前,拈得天台宗之阄,乃详究天台教理。翌年,入浙江孝丰灵峰寺,此后,先后住锡温陵、漳州、石城、晟溪、长水、新安,广宏台教,注释诸种经论。年老之后,常住灵峰。

当时,诸方学者多以净土为权教,他们遇到念佛之人,必令参究“念佛是谁”。师认为持名念佛一法,是圆顿心宗。有位名叫卓左车的人曾问师:“如何是念佛门中向上一路?如何得离四句绝百非?如何是念佛人最后极则?如何是淆讹处脑后一锤?冀和尚将向来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等语,撇向一边。亲见如来境界,快说一番,震动大千世界。”

师回答:“向上一着,非禅非净,即禅即净。才言参究,已是曲为下根。果大丈夫,自应谛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设一念与佛有隔,不名念佛三昧。若念念与佛无间,何劳更问阿谁。净土极则事,无念外之佛,为念所念,无佛外之念,能念于佛。正下手时,便不落四句百非,通身拶入。但见阿弥陀佛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但生西方极乐一佛国土,即生十方诸佛净土。此是向上一路。若舍现前弥陀,别言自性弥陀,舍西方净土,别言唯心净土,此是淆讹公案。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此是脑后一锤。但能深信此门,依信起愿,依愿起行,则念念流出无量如来,遍坐十方微尘国土,转大法轮。照古照今,非为分外,何止震动大千世界。”

师又曾开示人云:“夫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是深信力行为要耳。佛云,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天台云,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名为三昧中王。云栖云,一句阿弥陀佛,该罗八教,圆摄五宗。

“可惜如今人将念佛看做浅近勾当,谓愚夫愚妇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终日悠悠,净功莫克。或有巧设方便,欲深明此念佛三昧者,动以参究谁字为向上。殊不知一念现前之心,本自离句绝非,不消作意离绝。即现前一句所念之佛,亦本超情离见,何劳说妙说玄。只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变改。而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一得往生,则永无退转,种种法门,悉得现前。

“切忌今日张三,明日李四。遇着教下人,又思寻章摘句。遇着宗门人,又思参究问答。遇着持律人,又思搭衣用钵。此则头头不了,帐帐不清。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嗔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试自简点,若于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嗔痴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除尽。妄想驰逐,犹未永灭。种种他歧,犹能惑志。便不名为真念佛也。要到一心不乱境界,亦无他术。

“最初下手,须用数珠,记得分明,刻定课程,决定无缺。久久纯熟,不念自念。然后记数亦得,不记数亦得。若初心便要说好看话,要不着相,要学圆融自在,总是信不深,行不力。饶汝讲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公案,皆是生死岸边事。临命终时,决然用不着。”

师五十六岁时,在灵峰生病,撰写《西斋净土诗》,另外整理了九部书,总名为《净土十要》。病愈之后,师撰写《阅藏知津》和《法海观澜》两书。同年十月,师之疾病复发,口授遗嘱,并作求生净土偈。遗嘱弟子在自己荼毗之后,以屑骨和粉,分施禽鱼,结西方缘。清顺治十二年正月二十一日早晨起床,病己转好。正午时分,师趺坐绳床,面西举手而逝,时年五十七岁,法腊三十四。圆寂三年之后,弟子如法荼毗。在荼毗之前,弟子打开师所坐之龛,发现师发长覆耳,颜貌如生。门人不忍遵从遗命,收藏舍利,在灵峰建塔供奉。

师为人外冷内热,淡泊名利,严格持戒,弘扬律藏。生平以阅读藏经和从事著述为业。对于禅、净、律、华严、天台等诸宗教义无所不通。对于天台教法,尤其有独到的见解。在律学方面,师倡导戒律实践。在修学实践上,主张禅净合一。对于当时佛教各宗派门户纷争的局面,力求调和诸宗,主张禅、教、律三学统一。

大师著述宏富,有《楞严经玄义》二卷、《楞严经文句》十卷、《阿弥陀经要解》一卷、《金刚经破空论》一卷、《梵网经合注》七卷、《毗尼事义集要》十七卷、《相宗八要直解》八卷、《阅藏知津》四十八卷、《周易禅解》十卷、《四书蕅益解》四卷。大师弟子成时曾将师之著述编为《蕅益大师宗论》十卷流通。今人将大师著述编为《蕅益大师全集》行世。

文章评论